古代汉语下复习资料,古代汉语下册复习资料
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古代汉语下复习资料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古代汉语下复习资料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古代汉语主要特点是什么?

1、古汉语词汇中单音词占优势。古汉语词汇特别是先秦到三国两晋时期的书面语言词汇,单音词占大多数。古代汉语的词往往就是一个字就代表了一个词语甚至一句话意思。

古代汉语下复习资料,古代汉语下册复习资料

2、单音词向双音词发展。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,主要是从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发展。秦汉时期,单音词占绝对优势,到了隋唐宋元时期双音词开始繁盛。

3、一词多义的现象极为普遍。古代单音词居多,音节有限而词义无穷。词汇和词义不断发展的结果,形成了一词多义的现象。

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哪几种?

主语+谓语+也 这是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判断句。例如:

1﹑ 范雎,魏之亡命也。(《解嘲》)

2﹑ 蔡泽,山东之匹夫也。(同上)

主语+者+谓语+也 这是古代汉语中最典型的句型。例如:

1、淮阴侯韩信者,淮阴人也。(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)

主语+者+谓语

1、 天下者,高祖天下。(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)

主语+谓语

1、 贾生,洛阳之少年。(苏轼《贾谊论》)

2、 臣外国人,不如光。(《汉书·霍光传》)

古汉语中“于”与“於”各自用法,你知道吗?

于,古汉语有两个不同于於的用法。1.通假字,同“乌”,形客词,读wu 。如《穆天子传》:“比徂西土,爰居其野,虎豹为群,於鹊与处。”晋郭璞注:“於读曰乌。”乌,黑色。2.通假,读wu,赞叹词。《尧典》:“佥曰:於!鲧哉!”於相当呜。3.超过,动词。如荀子《劝学》:“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”。4.取,动词。如《诗经》:“昼而于茅,霄尔索绹。”5.扩大,动词。如《礼记》:“诸侯之來辱敝邑者,易则易,于则于。”6.钟唇,钟口两角之间,名词。如《周礼》:“铣间谓之于。”7.草名。如《后汉书》:“格,韭,菹,于。”8.于,姓。9.作介词,和於相同。如:在,及於,对于,以,为等。10.作连词,和於也相同。如:与,和等。作为介词,连词,现代汉语于、於合并为于了。

“于”与“於”在古汉语中应用有什么区别?

先看看各自的字义:

【于】

象形独体文,“丂(kǎo)”指气欲舒出,“于”表示“丂”气欲舒受阻而仍越过。

本义:超过,气于越过而广大。与“亏”相对。

与口气有关的汉字,多由“丂”衍生而出:

想学习古汉语,要看哪些书呢?

对于初学者来说,现身说法,我推荐以下几种(精选几种通读、重读、精读,不可贪多):

《古文观止》,中华书局,上下册。

《历代文选》,冯其庸主编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,上下册。

《古代汉语》,王力主编,中华书局,全4册,另有辅导书。

《古代汉语》,胡顺安主编,中华书局,上下册,另有辅导书。

工具书:

《古代汉语词典》 ,商务印书馆。

一,买本“古汉语”词典。

二,原版四大名著,熟悉不同古语句子的类型,掌握重要字或词的多种意思,以不变应万变。这个需要你课下多下功夫,多读多记。

三,可以适当地看一些历史剧,或者历史书籍。比如《二十四史》。

看了很多回答,大家所说不一,有的是基于兴趣回答,有的是基于专业研究层面回答,都很有用,学习了。

我有一点浅见,想跟大家聊聊。

古代汉语对现代人最大的难点其实并不在于语法,而在于训诂,亦即释辞。

很多字,现代汉语里的意思和古代汉语里的意思已经完全走样,所以大部分人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,往往云山雾罩,一句话只要有一个字不知道意思,整句话都是懵的。这种情况想必很多人遇到过。

我在碰到以上难题时,最常用的几本工具书就是《图说汉字》,《说文解字》和《尔雅》。其中《图书汉字》用得最多,因为够简单,可惜只有一千个字,很多时候不够用,这时候就要用到《说文解字》了,然则先秦典籍,只有《说文》显然也不够,那就以《尔雅》为补充。

我相信绝大部分人,哪怕对古代文学再有兴趣,也不可能抱着这三本书去啃读,所以我建议,当做工具书,遇到不懂的再来查,是个不错的方法。

对于想进行深入学习甚至想进行专业研究的朋友,我的建议是常备《古代汉语词典》/《词源》一类工具书。

另外,清代的训诂学著作也可以多涉猎,诸如段玉裁的一系列著作。

但清人训诂偏颇之处颇多,需要有一定基础才能把握好。

另外,倘若你决定走的极远,《故训汇纂》是必不可少的。

学习古代汉语需要看以下书籍:

1、 古代汉语(全四册) 中华书局 王 力 2002

2、 古代汉语教程 中华书局 洪成玉 1998

3、 古汉语虚词 中华书局 杨伯峻 2000

4、 汉语史稿 中华书局 王 力 2001

学习古代汉语可以看以下书籍:

1、 古代汉语(全四册) 中华书局 王力 2002

2、 古代汉语教程 中华书局 洪成玉 1998

3、 古汉语虚词 中华书局 杨伯峻 2000

4、 汉语史稿 中华书局 王 力 2001

哈哈,我看了各位高人的建议,实在忍俊不禁,。

有一条,大都违背了学习语言的基本法则:由浅入深!

以王力′古代汉语'而论!(乃始作俑者也!)对初学者而言,并不合适!

何则?此书乃汉语的发展历史,从古至今!而从学语言的角度而言,乃从难至易,岂不荒唐!

从无文言底子的,一上来让你啃古奥的先秦典籍,你不头痛,不发晕?才怪呢!弄得亳无兴趣,如吃黄连,苦不堪言,事倍功半,兴趣阙如。

举个例子,各位初学英文,一上来就啃莎士比亚乎?啃一个试试?

初学古文,一开始,念点古典小说,培养语感。再念点有意思的笔记文!十分浅显!如语言学家吕淑湘有本'笔记文选读',十分适合初学!这类书要多看,中华书局有成套的历代这类书,好好看看。

真要念典籍,推荐′史记′,倒背如流最好。

等到你翻开王力'古代汉语’,从头看时,不感到陌生了,就可以学了!不过,要有准备,十分艰涩,吃力。要下狠功夫。

再往后,随你兴趣看古籍了,面广,五花八门为好。

《古代汉语》中的“六书”是什么,哪一“书”造字最多?

古人造字之初,肯定没有什么规则。所谓“六书”,只是后人的总结罢了。

文献中,最早提到“六书”的是《周礼·地官·保氏》:“保氏掌谏王恶,而养国子以道,及教之六艺:一曰五礼,二曰六乐,三曰五射,四曰五驭,五曰六书,六曰九数”。只有“六书”之名,没有内容。

至汉代,记有六书之说的共有三家:

1、班固《汉书·艺文志》:“古者,八岁入小学,故周官保氏,掌养国子,教之六书,谓象形、象事、象意、象声、转注、假借,造字之本也”。

2、郑众《周官保氏注》:“六书,象形、会意、转注、处事、假借、谐声也”。

3、许慎《说文解字自叙》:“周礼,八岁入小学,保氏教国子,先以六书。一曰指事,二曰象形,三曰形声,四曰会意,五曰转注,六曰假借”。

三家的名称、顺序不一,后统一顺序、名称为:象形、指事、形声、会意、转注、假借。

近人、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认为:六书从来没有过明确的界说,因此后人可以各有各的说法。每个文字若用六书来分类,常常不能断定它应该属于哪一类。因此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体系,为之“三书”:一是象形文字,二是会意文字,三是形声文字。

总之,“六书”之说比较乱,到现在也没有定论。不过,可以肯定的是:形声文字是目前汉字中最多的文字。

象形,指示,会意,形声,转注,假借,形声是最多的。

答题之外再扯扯汉字

康熙字典有4万多个汉字?够不够?我看足够表达任何一种语言了!汉字乃史前文明,型美,意深,她将随我大中华之崛起而必将一统世界文字!

汉字“吃”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?

神奇的汉字,玄妙的读音。我们的先辈创造的语言,多彩多姿,言之有理。先辈们向自然学习,模拟天籁之音,刻画激扬文字如神来之笔。今天我就来聊一聊“吃”。

研究表明,世界所有的语言中,只有汉语的产生是纯自然打造,只有汉语的读音内包含重要意义。

当草原上的牛羊正津津有味地享受鲜嫩芳草之时,古人静闻其声,心有所得。有人闻其声为“-c-”(汉语拼音),也有人闻到“-s-”(汉语拼音)之音。于是心中有数的先辈们创造了“吃”、“食”、“饲”等语言的发音(-c、-s的卷舌音为-ch和-sh)。

香喷喷的食物,口水直流。现代汉语的“吃”就是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的过程。但在古代汉语中将此过程称为“食”。“吃”字的产生,最初的含义是说话“结巴”,即“口吃”。《说文解字》为证:言蹇难也。《史记·韩非传》上说:“非为人口吃,不能道说,而善著书。”意思是韩非是个结巴,说话艰难,但善于写作。和一个口吃的人在一起,很可能受其影响,也变成口吃。君王当然不要他做官。现在我们终于明白,为什么韩非子当不了官了,并不是他清高,而是自身生理有问题啊。
因四川方言将“吃”说成“-qi”,所以将此字写成“口+契”;后又演化为“口+气”;最后简化成“口+乞”,即再在“吃”字的模样。看来最初造此字之人是古蜀国(现在的四川)人吧,他是苍老师的多少代传人呢?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汉语下复习资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古代汉语下复习资料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
考研政治复习资料书,考研政治资料书哪个好
上一篇 2024-05-06 01:26:38
政治必修三复习资料,政治必修三必背知识点
下一篇 2024-05-06 02:35:47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