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承天寺夜游的复习资料,记承天寺夜游重点知识整理
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记承天寺夜游的复习资料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记承天寺夜游的复习资料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记承天寺夜游重点考点归纳?

《记承天寺夜游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,以下是一些重点考点归纳:

记承天寺夜游的复习资料,记承天寺夜游重点知识整理

1. 作者及背景:苏轼(1037-1101)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、画家。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,记录了他夜游承天寺的经历。

2. 文章内容:本文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中夜晚观景的经过,表达了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复杂的心境。

3. 重点字词:

(1)履巉岩:踩着险峻的山岩。

(2)寝:睡觉。

(3)相与:共同,一起。

(4)空明:清澈透明。

(5)水中藻荇:水中的水草。

(6)交横:交错纵横。

记承天寺夜游重点句子?

1.月色入户,欣然起行。

解析:采纳了拟人的修辞伎俩,妙在“入”字,将月光写活了,并且突出了苏轼的豁达的胸怀。

2.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、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

解析:写景抒情。“空明”写月光澄清明亮,很形象。将月下竹影、树影比喻为水中藻荇交错,很妙。观赏如此细致清楚,可见二人“清闲”尽现。

3.何处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。

解析: 叙事简净,写景如绘,而抒情即寓于叙事、写景之中。叙事、写景抒情,又都集中于写人;写人,又突出一点:“闲”。入“夜”即“解衣欲睡”,“闲”;见“月色入户”,便“欣然起行”,“闲”;与张怀民“步于中庭”,连“竹柏影”都看得哪么仔细,那么清楚,两个人都非常“闲”。“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”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地,却只有“吾两人”,因为别人是忙人,“吾两人”是“闲人”。结尾的“闲人”是点睛之笔,以别人的不“闲”反衬“吾两人”的“闲”。惟其“闲”,才能“夜游”,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。读完全文,两个“闲人”的身影、心情及其所观赏的究诎瞳,都历历如见。实际上对生活有热爱、追求之意,可谓“点睛”之笔。

记承天寺夜游百科?

《记承天寺夜游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。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,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,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,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,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。

全文情感真挚,言简义丰,起于当起,止于当止,如行云流水,一气呵成。

承天寺夜游用了哪四种表达方式?

承天寺夜游用了四种表达方式:记叙,描写,议论,抒情。记叙点明夜游的时间、地点和起因。描写了承天寺庭院中清澈空明的月色。议论,何时?何处?抒情抒发自己被贬后苦闷、无奈、压抑的感情。记承天寺夜游。

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,解衣欲睡,月色入户,欣然起行。念无与为乐者,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。怀民亦未寝,相与步于中庭。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

承天寺夜游用了四种表达方式,分别是记述、描写、抒情、议论。记叙的是,月色皎洁无法入睡,要好友同游的事。描写的是“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”,突出月光的空明澄澈。

抒情和议论的句子是“何处无月,何处无竹柏,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”,表达作者复杂的心情。

分析记承天寺夜游的表达方式的多样性?

记承天寺夜游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:叙述、描写、议论都运用了。

第一层叙事。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”,这一层叙事,朴素、淡泊而有自然流畅。

第二层写景。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:以竹、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、比拟、比喻手法精当,新颖,恰如气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。

第三层便转入议论“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。” ——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,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记承天寺夜游的复习资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记承天寺夜游的复习资料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
语文复习资料初二上册,初二语文上册语文版知识重点
上一篇 2024-05-04 23:19:12
三支一扶复习资料,三支一扶考试资料
下一篇 2024-05-05 00:37:27

相关推荐